当前位置:
南开大学陈瑶教授受邀做题为“晶态固定化生物催化剂”的学术报告
来源: | 作者:吕永琴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实验室 | 发布时间: 2024-06-28 | 86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4年6月21日,陈瑶教授应吕永琴教授邀请,在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大厦为师生们做题为“晶态固定化生物催化剂”的学术报告。

       陈瑶,南开大学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科院过程所双聘教授、博导、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天津市杰青。研究长期聚焦酶等生物大分子的限域精准固定及相关剂型工程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自然面上、天津市重点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与多个企业合作横向项目及相关应用转化。发表论文123篇,近年来以通讯/第一作者在Nat Protoc、Nat Commun、Nat Rev Chem、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Chem、Acc Chem Res、Chem Soc Rev、ACS Catal等期刊发表论文54篇。论文他引超7000次,13篇入选ESI高被引。获批或申请中国专利40件、PCT2 件和美国专利3 件。获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青年奖,全球化工杰出女科学家奖、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等,天津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奖项。现任CCL、Particuology、Biodesign research、Engineering in life sciences编委/青年编委,欧洲研究委员会评审专家等。任中国化工学会理事、女科委委员,中国化工学会生物化工专委会委员等。

       酶等生物大分子以及细胞是支撑生命系统运行的功能和分子基础,其作为生物催化剂,是生物智造的核心“芯片”。然而稳定性差、成本高、难以操作等瓶颈问题限制了生物催化剂工程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用载体材料对其进行固定化有望解决上述关键瓶颈,是促进生物催化产业化应用的有效途径和关键环节。载体创新和性能的提升有赖于材料的创新和理性设计,有别于传统固定化载体,晶态多孔材料如共价有机框架具备高结晶性和多孔性,可以从载体限域空间的尺寸、微环境、排布等多个维度实现设计与调控,为理性设计和精准构筑高性能限域固定化载体提供了结构基础。我们从“构筑适配限域空间”和“固定化策略创制”两方面入手,创建了基于晶态多孔材料的高性能固定化平台,实现酶等生物大分子在理性设计的限域空间内精准高效的可控负载和保护,并从分子水平阐释固定化过程中的重要机理,促进对酶等生物大分子的固定化修饰向复合化、精密化和功能化发展,创建了一系列具有优异性能的功能化生物(酶)制剂和固定化细胞平台,并实现相关应用转化。